- · 《中学英语园地》征稿要[09/01]
- · 《中学英语园地》投稿方[09/01]
- · 《中学英语园地》刊物宗[09/01]
校内校外结合,让青少年科普有益有趣(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刘瑛表示,在乌鲁木齐,不少中小学科技教师会带领对某一领域有兴趣的孩子成立课题小组,“例如 生物组、航模组、计算机组等,引导孩子们围绕一个
刘瑛表示,在乌鲁木齐,不少中小学科技教师会带领对某一领域有兴趣的孩子成立课题小组,“例如 生物组、航模组、计算机组等,引导孩子们围绕一个课题、方向深度探究,这样孩子接受的科普就不是‘泛泛'的,而是有针对性的”。
在刘瑛看来,校内非科学课教师的科学素养同样很重要。“我们曾经在一个村庄做问卷调查,用一份小学五年级的科学思想提升试卷去测试教师,结果考及格的老师只占了70%。针对不少科学课无专职教师的学校,我们团队专门给语文、数学等科目的老师讲解了该科目中涉及常见科学小知识的内容,例如语文课本里有‘植物妈妈有办法',我们就为教师讲种子传播的科学常识,教师授课时为孩子们介绍,就能带动学生的科学素质提升。”
“我帮你们做一个飞机发射器,可以固定发射的方向、角度和高度,其他方面,你自己可以想办法,如测量、记录、比较、分析等等。”
吕文清也提出,当下课内课外科普还存在目标割裂、资源缺乏整合、项目缺乏衔接的问题。“那么如何既实现目标一致、各有侧重,又有效衔接?我想,得打造一个‘同心圆'——育人目标是圆心,课内外都要瞄定,课内科普提供科普科教目录,课外可从圆心依序拓展,链接资源,开辟空间,跟进项目,形成家庭圈层、社会圈层、专业机构圈层等科普网络,改变‘科普产品乱打乱飞,但都对不上靶心'的问题。”
9月20日,安徽合肥新站高新区科普活动现场,科普工作者通过科学实验、机器人表演、互动展品等形式带给学生别具一格的科技体验。张敏摄/光明图片
“例如关于水的认知与科普,小学低段水平可设定为观察和描述水的特征,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小学中段水平可设定为观察和描述冰、水、水蒸气的区别,说出水沸腾和结冰的温度,认识到温度是造成水不同状态的重要因素;小学高段水平可设定为解释生活中与水有关的现象及变化规律;初中水平可设定为知道水的成分和性质,明晰水净化的原理和方法。”吕文清举例。
李学战表示,纸飞机发射器的制作被他纳入了课后服务的“创客班”内容。“因为是用扣扳机的方式发射,学生觉得好玩,3年级以上的学生都可以制作;到了五年级,就可以尝试进入研究阶段。同一飞机,在室内无风的状态下,用同一发射器、以同一角度发射,记录呵气和不呵气两种状态下飞行距离的远近,计算出平均距离。”李学战说,在设计实验、记录数据和分析数据过程中,同学们也能领会到对比实验的科学方法。“当然,这个只供有兴趣的学生去研究,还没有进课程。”
记者注意到,《意见》一方面提出发挥学校和科研机构科教资源丰富、科研设施完善的优势,加大科普资源供给,学校要加强科学教育,不断提升师生科学素质,积极组织并支持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另一方面,提出充分利用校外科技资源加强科学教育。那么,课内课外科普工作的分工应当有何不同?二者如何协同配合形成育人合力?
9月16日,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小学教育集团吉庆校区孩子们展示用废旧材料制作的航天主题作品。周强摄/光明图片
“高质量的科普活动,要有结构设计与进阶顺序,不只有知识水平要求,还应包括观念建立、思维培养、方法训练、价值提升等更高价值和更深内涵,这样才能实现完整、深度的科普。”吕文清表示,对于青少年科普来说,小学低段主要应观察现象、认识特征、探寻缘由,小学中段进阶到观察要素、认识结构、探寻原理、形成概念,小学高段再进阶到观察规律、认识性质、探寻关系,初中则上升为观测建模、认识系统、设计方案。“当然,这个进阶顺序,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和不同阶段调整。”
1 怎样的科学课更受学生欢迎
教育文化学者、中关村学院学术委员会原负责人吕文清表示,课内课外科普的分工,应重点考虑功能定位、资源配置和实施方式三个维度。“在目标定位上,课内应立足于青少年科学素质根基的培育,打基础、搭框架、建体系;课外则应针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具体知能,进行普及、拓展、延伸,引导个性、潜能与特长发展。在资源配置上,课内要围绕概念、原理,选取经典可靠的课程化学习材料,确保‘一日三餐式'营养结构;课外可侧重‘专精尖特新'的内容项目,选取真实的社会化场景资源,提供多样化‘特色营养餐'。在实施方式上,课内是以学科体系呈现,多采用探究、模拟等偏学术的方式,课外是以跨学科或交叉融合项目呈现,多采用调查、实践等偏活动的方式。”
文章来源:《中学英语园地》 网址: http://www.zxyyydzz.cn/zonghexinwen/2022/0927/788.html